10. 不鸣则已,一鸣惊人。《史记滑稽列传》

2024-05-24 01:08 203 浏览

   《史记滑稽列传》中的“不鸣则已,一鸣惊人”

  《史记滑稽列传》是中国古代一部脍炙人口的历史名著,它记载了战国至秦汉时期,滑稽(杂剧)艺人的传奇故事。其中,有一则故事叫做“不鸣则已,一鸣惊人”,这个故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
  故事的主人公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宰相管仲。管仲在为齐桓公效力之前,曾经是一个平凡的官员。但当齐桓公继位后,他任用管仲为相,使得齐国迅速崛起,成为春秋五霸之一。

  “不鸣则已,一鸣惊人”这个成语便出自于管仲的故事。据《史记》记载,管仲在担任齐桓公的宰相之前,曾经在鲍叔牙的家中弹琴。鲍叔牙是齐桓公的兄弟,他听管仲弹琴,发现琴声优美,但并不知道管仲的姓名。有一天,管仲恰好不在,鲍叔牙便让他的小仆人请管仲来。但小仆人没有找到管仲,只好回复说:“管仲已死。”

  当管仲回到鲍叔牙的家中,鲍叔牙问他:“你曾在我家中弹琴,琴声美妙,你是谁?”管仲回答说:“是我。”鲍叔牙惊讶地说:“你竟然这么有才华,我以前怎么没有发现呢?”

  管仲回答道:“人都有缺点和优点,如果一开始就表现出色,反而会让人失望。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砺,才能在适当的时候一鸣惊人。”

  从管仲的身上,我们可以看到“不鸣则已,一鸣惊人”的道理。有时候,人们需要在适当的时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才华。如同管仲在鲍叔牙家中弹琴一样,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磨练,才能在适当的时候一鸣惊人,展现出非凡的才华。

  总结起来,《史记滑稽列传》中的“不鸣则已,一鸣惊人”这个故事,通过管仲的经历,向世人展示了一个人在适当时机才能发挥出最大才华的道理。这个成语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一个著名的典故,被后人传颂不衰。

分享:
相关内容
相关推荐
172号卡资讯
热门内容
联系方式
  • 17555788880
  • 17555788880
  • 71129968@qq.com